冷眼集/选择性查案、与民意脱节 监察院难逃边缘化

何谓「鸡肋」?鸡肋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监察院是否也是如此?监察院设立初衷即在于保障行政中立、防弊查贪。然而,随著时代演进与社会观感转变,监察院在当前政局与公共期待下,其功能与作为,愈来愈显得与民意脱节。

冷眼集/选择性查案、与民意脱节 监察院难逃边缘化

近日,监察院以「是否具有中国资金背景」为由,拟对虾皮购物申请自动调查,引发质疑。虾皮虽为民众日常网路购物的重要平台,但至今并无确切证据显示其与中资有明确关联,监察院此时高调介入,给人一种「没事找事」的观感。

光电弊案、超思鸡蛋案等争议在前,此刻又为共谍案频传之时,监察机关却似乎「选择性聚焦」,回避真正的「打老虎」议题。

令人关注的是,监察院长陈菊因病请假,至今已逾四个月,监察院的整体运作似乎未受影响。这固然说明体制运作的稳定性,但也进一步让社会反思:一个首长长期缺席、机关照常营运的组织,其存在的必要性为何?是否早已沦为象征性的制度装饰?

面对外界关注的重大争议与弊案,譬如共谍案,政府体制内究竟还藏了多少「披著绿衣的中共同路人」,监察院少有主动积极的调查作为,反而是在某些政治或意识形态敏感议题上展现「高度警觉」,如此选择性行动,不但无助于提升公信力,反而加深外界对其政治倾向「绿化」的质疑。

监察院若希望改变「鸡肋」形象,关键不在「表态积极」,而在「选题得宜」。监察院若不愿直面社会质疑声音,自求获取社会信任,而选择在「边角议题」上频频出手,维护抗中下的政治正确,不仅难以扭转形象,甚至可能加速其被边缘化的命运。

台湾社会需要一个能发挥实质监督功能,对公权力不偏不倚的监察机构,而不是一个在敏感议题上积极表态,却对实质弊案敬而远之的机构。否则,就是真正的鸡肋院。

avatar

知识小能手 管理员

发布了:21705篇内容
查阅文章

发布评论

验证码

QQ交谈

在线咨询:QQ交谈

工作时间:每天9:00 - 18:00
若无特殊,节假日休息

我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