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虐脑伤施虐者多为父母 心理师:适时喘息助降低风险

近5年台湾重大儿虐致死或重伤案件达134件,其中63件为脑伤。医师建议,从前端父母卫教,到年轻医师儿虐辨识教育都应强化。临床心理师说,儿虐事件常起因于父母面对孩子哭闹的无力感,呼吁外界别把施暴父母视为「可怕的人」,儿虐及受虐儿童后续治疗,除医疗外,也应纳入父母亲职教育及心理治疗。

儿虐脑伤施虐者多为父母 心理师:适时喘息助降低风险

开业临床心理师蔡明娟表示,受虐性脑伤加害人多为父母,站在心理学角度,应把父母视为需要协助者,正常情况下「没有人想伤害孩子」,背后多有外界不知情苦衷及无奈;少子化时代,愿意生育孩子父母,常具追求完美人格特质,也比较容易焦虑,咨商时多建议父母放下追求完美、与其他父母比较心态,「把脱序视为正常,心理焦虑感就能减少。」

孩子哭闹容易导致父母心情烦躁,增加儿虐风险,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出事,不敢放下孩子喘息,蔡明娟表示,「此时在场比不在场危险」,孩子哭闹不止时,可孩子安置在婴儿床等安全处,可进入厕所等空间,从1数至10,深呼吸放松心情,把情绪按下暂停键,透过空间转换,争取重建情绪时间。另,也可尝试按摩、拉身紧绷的肌肉,或闭上眼睛冥想,帮助转换思绪、重新开机。

若已不慎发生憾事,蔡明娟建议,家长除积极配合医疗与复健,也必须保持乐观及耐心,陪伴孩子从伤害中复原,脑伤复健时间动辄数年,甚至10、20年,夫妻之间应修复关系,不咎责自己,也不责怪伴侣,若无法自我修复时,可利用夫妻、家族咨商等资源。另,建议重新安排育儿空间与时间,把家务、工作、育儿、休息时间安排重新规划,以更自在方式陪伴孩子走上复健之路。

林口长庚医院儿童重症加护科主治医师林恩沛表示,儿虐预防应从前端卫教预防开始,教育父母及保母如何育儿,针对儿虐高风险家庭,应加强访视;因身体瘀青、营养不良等疑似受虐迹象送医儿童,社工应定期访视,年轻医师、急诊医师等,也应定期接受教育训练,提升辨识儿虐敏感度,临床端、检警单位、法医单位及社会局等,则透过定期举行研讨会,了解不同面向受虐观点。

avatar

知识菜鸟 管理员

发布了:21056篇内容
查阅文章

发布评论

验证码

QQ交谈

在线咨询:QQ交谈

工作时间:每天9:00 - 18:00
若无特殊,节假日休息

我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