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乡下可省钱、自给自足?她的经历透露真相
许多人在年纪渐长或退休之后,向往住在乡村、享受田园之乐,甚至希望过著自给自足的生活,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撰稿人克莉丝汀·尼尔森(Kirsten Lie-Nielsen)便是其中之一。
2015年,她与丈夫收拾好行李,包括6只鹅与所有藏书,把家从沿海郊区的2英亩地搬到缅因州乡村的93英亩农场。尼尔森说,她不寄望在职场攀上高位,也不想沈溺消费文化,她相信自己可以在缅因州的土地上,开创出非传统的生活方式。
养鸡并不能降低鸡蛋成本
尼尔森说,像许多农民一样,他们从养鸡开始,鸡是「入门款」,因为体积小、容易饲养,且周末不在家,也不难找到人照顾。如今,鸡比以往更受欢迎,随著蛋价飙升,人们以为只要在后院放几只鸡,就可以得到「免费鸡蛋」。
问题是,养鸡其实是获得便宜鸡蛋的糟糕方法。尼尔森表示,他们从多年的养殖经验中,了解到即使蛋价创下新高,安置、饲养和照顾几只鸡所需的成本也远远超过买鸡蛋的钱。此外,他们也发现鸡喜欢在春、夏下蛋,有时整个冬天都毫无贡献,且很容易遭到野生动物与禽流感的威胁。
尼尔森夫妇饲养的其他动物也有类似问题。为了取得羊奶,必须养殖山羊,而每年他们的奈及利亚矮山羊都会生下一到五只小羊,因为不希望羊群规模持续扩大,便需卖掉牠们,但问题是附近每个农民都有山羊宝宝要卖。为了让羊群保持健康,请兽医与筑围栏也是省不了的费用。
自给自足比想像中更难
尼尔森说,一开始她对拥有农场的看法可能很天真,但无数作家与名人都强调这种生活方式是可行的。她花了很多年才接受农场生活的现实,夏天用自家种植的蔬果取代超市卖的很容易,但到了冬天,老是吃储存的根茎类与腌菜就变得令人厌烦。
即使被视为「自力更生运动之父」的亨利·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当他在瓦尔登湖(Walden Pond)过著「自给自足」生活时,他的母亲还替他洗衣服;而在佛蒙特州森林居住20年的经济学者斯科特·尼尔林(Scott Nearings),也需依靠无数热心学生,以及出书和巡回演讲的收入。
尼尔森表示,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不代表在绿油油的田野上与小山羊嬉戏;相反地,他们从艰辛的过程中学习到,这样的生活更像是在清晨为生病的羊注射药物,以及在半夜从床上爬起来烧柴。
持续增加的待办事项,让他们觉得每有一点进展,就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为了跟上进度而不断工作,让他们少有余暇去做其他事,包括与家人、朋友聚会或知性的休闲活动。
尼尔森指出,她认识的一些农场经营者都是找到有利可图的副业,例如在社群媒体上宣传这种生活方式或写作,或碰巧遇上另一个可以提供收入的来源。她说,对多数人而言,永续农业与小型畜牧业并不足以维生,想靠土地生活的浪漫愿景,只是一种幻想。
今天,尼尔森夫妇仍然住在偏远的农场,有个花园和几只山羊,但他们既不饲养也不挤奶,只是把牠们当成宠物。尼尔森说,他们在农场真正学到的不是如何自给自足,而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间取得平衡;最重要的是,让她知道拒绝一种制度并不意味能逃避工作,只是选择了一种不同的劳动方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