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走出创新路 多元竞争格局 将与美国分庭抗礼
尽管面对美国围堵,中国机器人产业伴随当局政策支持叠加核心技术突破,成为最热关键词。专家分析,过去外界认为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几乎是模仿欧、美、日等地,然而,在DeepSeek出现及多个人形机器人问世后,尽管「杀手级应用」尚未出现,但显示中国已走上创新路,逐渐成为可和美国分庭抗礼的力量。
中国近年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十分明确。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若干新名词,特别指要发展「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其中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是AI与机器人融合的前沿领域,典型应用包括人形机器人、智慧制造(工业机器人)与自动驾驶等。
目前,中国机器人企业已形成多元竞争格局,机器人产业正处技术突破、规模扩张和国际化加速的关键阶段。
分类型看,人形机器人由优必选、宇树科技领跑;工业机器人则有埃斯顿、汇川技术主导市场;关键零部件部分,绿的谐波、三花智控等企业逐步突破;华为、比亚迪等跨界巨头则相继入局机器人赛道,要透过技术融合加速产业变革。
一位不愿具名的半导体学者表示,中国拥有很大应用场域且在电池上极具优势,最重要的是先天具庞大市场优势,「只要市场够大,自然可以开发智慧元件、零组件等的技术」。但他认为,机器人市场在终极性上,应用端目前还未出现「杀手级应用」,中国或美国在这块皆尚未成熟。
他续称,过去外界都认为中国是靠模仿美、日、欧等地,然而,从今年DeepSeek大模型问世及多个人形机器人出现后,「显示中国开始创新」,虽具体的市场还未成形,但中国敢把资金投入,「大家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除了美国目前在机器人产业独大外,基本上中国已逐渐走上创新道路,与美国分庭抗礼是正在进行式,同时慢慢取代欧洲、日本等地在产业中角色。」
摩根士丹利今(2025)年3月发布的研报《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100家核心上市公司中,美国和中国已在数量上旗鼓相当,共占总数的七成左右。从细分领域看,欧美主导机器人的「大脑」,中国主攻机器人的「身体」。
上述半导体学者说,中国在机器人产业的强项是能做出极低成本的硬体。机器人实际为「载具」(如汽车一般),中国已可造出很多便宜载具,这能使其造出更多机器人,不断迭代进化。正因如此,后续或影响许多人转而直接向中国厂商购买,进而使中国在全球竞合的状态下有机会垄断整个产业,「成本将成为输赢关键」。
半导体研究机构SemiAnalysis日前刊文亦指,在机器人领域,制造主导地位至关重要,要打造完整且功能齐全的机器人,就需无数次进行重复试制,直到形成稳固、可扩展且具成本效益的产品。这种对拥有价格低廉制造能力的国家来说是优势,而对缺乏此条件的国家则是劣势。
上述学者称,人类开发机器人主要是要取代重复性和节省人力的项目,鉴于此,未来中国机器人发展,还是会著重在重复性较高或危险度高的领域,像测试手机的耐摔度或汽车的防撞度,又或核电厂、化工厂、警察攻坚等。另在太空领域,人在太空成本本就较机器人高,若将人换成机器人,成本自然会降低。
SemiAnalysis在3月发布一篇报告,对美国机器人技术提出非常严重的警示,直言中国主导机器人行业,优势极大。SemiAnalysis指出,全球正处工业社会非线性转型的早期阶段,当前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正经历一场革命,但唯一有能力掌握这场自动化革命的国家「目前是中国」。若中国率先实现此一目标,而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未能跟进,他们将在所有领域遭遇竞争性淘汰甚至面临生存威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