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吃美食后 用力运动可赎罪?医示警:心脏最怕这种组合
大吃美食之后,运动可以赎罪?台北荣总遗传优生科主任张家铭指出,研究发现,吃完高脂肪美食后,别急著用高强度运动来补偿,低强度运动才是真的救星。
张家铭在脸书专页指出,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一边吃得不健康,一边内心愧疚,然后用运动来「赎罪」。周末大餐、连日外食后,跑步机上的速度就转得特别快;甚至有些人订了健身教练课程,幻想著「挥汗一小时,就能洗刷整周的饮食荒唐」。
但他表示,身体不是提款机,健康更不能靠「一次爆冲」来补回。当代社会里,我们太容易把运动当成弥补饮食的解药,却忽略了, 如果饮食习惯还没调整好,拼命运动,可能会让心脏先撑不住。
最新研究:心脏最怕这种组合
2025年刊登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篇研究,用小鼠实验模拟现代人「吃太好又拚命运动」的生活状态。研究团队让老鼠吃上八周高脂高热量饮食,再分别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慢慢走的(低强度)、中等运动(类似健身操),以及类马拉松式的高强度训练。
张家铭说,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不是动得越多、越快,效果越好。反而高强度运动让心脏状况更糟。
只有低强度的运动,像是慢走,成功保护心脏结构和功能;中高强度运动则加重了心肌肥厚、收缩无力与心脏纤维化,连粒线体都出现损伤。原本想靠运动弥补饮食,结果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心脏首当其冲。
运动是药,但剂量错了会变毒
这项研究背后的生理逻辑是:当我们吃进过多脂肪与糖分,身体会试图储存这些能量。但若同时又进行高强度运动,脂肪酸大量释放、流入心肌细胞,在代谢机制尚未稳定下,反而造成「脂毒性」(Lipotoxicity)伤害。
简单讲,这些脂肪不但没有燃烧掉,反而堆积在心脏里变成坏东西,让心脏越跳越吃力。这就像是一台负荷过重的老车,还硬是拉去爬坡,最后的结果不是进步,而是报废。
张家铭说,这不只是老鼠的故事,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缩影。我们太常看到这样的情境:早餐油条、午餐卤肉饭加珍奶、晚上加班宵夜泡面,然后觉得内疚,露末就开始「拚命运动」来补偿。不少人进入健身房第一件事就是开高速跑步机、重训拼极限。但一个月过去,体重没怎么降,睡眠变差、情绪更不稳,甚至出现胸闷、心悸、喘不过气。
我们不断用行动安抚内疚感,却没真正回头看见身体想说的话。张家铭说,这项研究就是一个醒钟,提醒我们:运动的本质是修复,不是惩罚;目的是健康,不是压榨。
健康的顺序不能颠倒:先吃对,再动对。他说,这不代表运动无效,而是代表:顺序错了,就算再努力,也只是事倍功半。对大多数生活节奏快、饮食难控制的民众,他建议真正关键如下 :
• 先调整饮食:少油、少糖、多蔬果,让身体代谢先稳定下来。
• 从低强度开始:快走、骑脚踏车、做家事、伸展操都很棒。
• 让身体「动起来」,而不是「操坏它」。
这样一来,当身体准备好了,才有能力迎接更高强度、更全面的训练,而不是一开始就「硬开大火」让自己烧坏。别用激烈运动惩罚昨天的自己,用温和改变拥抱明天的健康
身体不是一场战争,健康也不是报复式的锻炼。这篇研究告诉我们:「与其跑得快,不如走得久。」慢慢来,真的比较快。更重要的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张家铭建议,从今天起,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对自己说:「我不再用运动赎罪,而是用理解与节奏,真正照顾我的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