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 邀赵稀方谈外文、中文写作
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近日举办文学创作座谈会,中国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学者赵稀方教授分享「海外华人的外文与中文写作及华人作家如何在多语言环境下表达自我,传承中华文化」。
赵稀方为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从事海外华文文学和香港文学研究多年,著有《小说香港》、《历史与理论》、《翻译与现代中国》等十余部学术作品,并担任《文学评论》杂志评委。
他表示,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领域、美国的新移民文学创作,是比较强的,尤其是洛杉矶的华文作家群。他将《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作者於梨华的汉语写作。与已故洛杉矶华裔作家黎锦扬的英文小说《花鼓歌》做对比,探讨海外华文写作与华人英语写作的不同成果和原因。他认为,以黎锦扬为代表的华人英文写作,在美国主流取得成功,原因在作品展示中国的特殊性,同时展示在美长大的华裔新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思考。
赵稀方表示,从前西方出版的中国相关作品,不外乎两种人写,一种是到过中国一、两个星期或一些中国通,另一种是能用英文写作的中国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热衷展示中国的丑陋一面。
赵稀方说,华人作家对自身的认识,受外界对主体认识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带到创作中,一种是自我贬损,一种是自我反抗。而中英文双语写作中,同一位作家用不同语言写作,也同时呈现对自我文化的不同表达。当代华文文学创作,更趋多元和非族裔化,让读者看到更多不同角度。
他认为,西方和中国对华文文学研究存在长久隔离,原因是西方理论界对华文文学的研究,大多基于海外华人的英文创作;而中国国内的研究,著眼海外华人的中文写作,希望未来这种现象能够改变。
与会的洛杉矶华文作家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现象,发表各自看法,并探讨文学作品出版和发表平台趋势。
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王伟、监事长黄宗之,与十几位文友参加座谈。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近日举办文学创作座谈会,中国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知名学者赵稀方教授分享海外华人的外文与中文写作。(洛杉矶华人作家协会提供)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近日举办文学创作座谈会,中国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知名学者赵稀方教授(前右二)分享海外华人的外文与中文写作。(洛杉矶华人作家协会提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