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脱轨123天 画面首次公布 太空救援惊心动魄
去年,「DRO-A/B卫星发射异常」的消息引发关注,这颗卫星脱轨的画面首次公布,在2024年3月13日至7月15日的123天时间里,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科研团队进行了一场紧急「太空救援」,让卫星最终「丝滑」入轨。这场惊心动魄的「太空救援」,有学生参与救援写2万行代码。
综合新京报、人民日报报导,2024年3月13日20时5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S上面级发射DRO-A/B卫星,运载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上面级飞行异常,卫星未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该颗卫星「负伤」后,太阳翼呈近90度弯折,如折断的翅膀,却在深空背景下倔强舒展。
4月15日,在「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学术研讨会」上,这场救援背后的故事对外公布。
时针拨回2024年3月13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张皓与数十名科技人员注视著屏幕,翘首以盼一个历史性时刻─中国人将首次开启地月空间远距离逆行轨道(Distant Retrograde Orbit,简称DRO)的深度探索。
地月相距38万公里,其间,有著无数条轨道,其中一条名为DRO的特殊轨道,被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视为「地月空间中的天然良港」,一大特性在于这条轨道稳如磐石,航天器无需频繁调整即可驻留数百年。
这条距离地球31万至45万公里的特殊轨道,是连接地球、月球、深空的「十字路口」,是人类尚未开发利用的新疆域,也是支持载人深空探索的新起点。
没人料到,这次寄望星辰的远征,竟以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救援」拉开序幕。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科研团队进行了一场紧急「太空救援」,让卫星最终丝滑入轨。(取材自江西新闻联播)
地面测控数据显示,重达581公斤的双星组合体以每秒超过200度的速度疯狂翻滚。「这相当于每1.8秒,翻一次跟头,离心力足以将太阳翼像纸片般撕碎。」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白涛解释,「常规大卫星每秒转几十度就可能散架。」
幸好,这场持续120多天的「太空救援」,在2024年7月15日迎来终章。当「负伤」的双星组合体滑入预定轨道,救援团队有人偷偷抹眼角的泪。
据知,有几位学生也参与到「太空救援」中:中国科学院大学95后博士研究生孙洋快速算出DRO备份轨道入轨参数;两位95后研究生李霜琳、蒲京辉开发星上自主导航与时间同步程序,写的2万行代码已在太空运行;00后博士研究生尹永辰精确复核每次控制参数。
这场地月大救援不仅挽回了价值数亿元的卫星,还验证了多项「全球首次」:航天器DRO低能耗入轨、117万公里超远距离星间通信、天基测定轨新体制等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