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促产业回美 投资慎选地区
美国政府宣称要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大幅调升至245%,不仅将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也将促使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移民与商业法律师王甄妮指出,「对等关税」政策已成为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的重要动力,企业若有意拓展美国市场,必须审慎选择州别与商业实体形式,因应法规调整。
王甄妮说明,美国当前的经济政策明显倾向于制造业回流、供应链近岸化及产业内移,这些方向皆是川普政府近期关税战略的延伸。她指出:「透过对中国商品课征高额关税来提高贸易壁垒,借此强化内部制造业的竞争力,目前已初见成效。例如钢铁业在政策实施后,本土钢厂订单增加及就业率上升。」这类关税措施的另一项战略意图,是迫使中国在智慧财产权保护、市场准入与技术转让等让步。对于美国本地企业而言,高关税提供了缓冲期,得以摆脱低价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并重新巩固本土产业链。
目前,台积电、英特尔与苹果等科技巨擘皆已在美国启动设厂计划,实施产业内移策略以规避关税风险。「这些企业的转移,不只是关税压力的结果,更是全球供应链格局深层次重构的证明。」她表示,「企业透过供应链多元化,不但能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也提升应对地缘政治、疫情与突发灾难等风险的韧性。」
针对中国企业或华人企业赴美设立分支机构,王甄妮提醒,须慎选地区。美国各州政策差别较大,例如加州、德州与纽约州相对对中资开放,法规清晰;蒙大拿州、南达科他州等则已限制中国企业购地或投资农业,建议投资人审慎考量风险。
美国企业结构主要分为五类: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LLC)、股份有限公司、非营利组织,各有其法律责任、税务处理与管理弹性。其中,LLC因设立程序简单、税务处理具弹性,且无需美国国籍身分,是外国投资人首选。「许多华人开设的餐馆、电商平台及物流公司,几乎都采用LLC架构」。
王甄妮特别提醒,不少企业主误以为设立LLC即可免除个人责任,事实上,若企业未定期召开股东会议、保存法律文件,法院可要求股东对公司债务负个人责任。
相较之下,C类股份有限公司适合规模扩张快速、有融资或上市计划的企业,虽须面对双重课税,但在与政府部门、大型客户合作时更具合规性。S类公司可避开双重课税,由股东个人负担税务,但仅限美国公民或绿卡持有人担任股东。
此外,「企业透明法」自2024年1月1日生效后,美国大多数企业必须向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申报实益所有人资讯。实益所有人是指持有25%以上股份,或实质控制权者。未申报或虚假申报,将处每日最高500美元罚款,严重者面临2年监禁。
在财税安排上,王甄妮建议企业应使用财会工具建立完善帐目,并配合专业会计师设计合规税务策略。针对合伙创业,她强调,签署明确的合伙协议或LLC营运协议是保障合作关系的关键,「许多合伙关系破裂,正是因为事前没有明确约定」。移民与商业法律师王甄妮主讲企业赴美设立实务,针对当前美中贸易局势与政策变化提供专业分析,吸引众多侨界业者与创业者出席聆听。(主办方提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