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了一个300元苹果派」专家:陷好市多效应
去一趟好市多很可能就会花上三、四个小时,扣掉车程,大部分时间是在卖场中走走逛逛。研究报告指出,Costco的留客时间排名前茅,留得愈久自然买的愈多,本来只想花100美元补个生活用品的,结帐时却变成300、500美元。专家们称之为「好市多效应」(Costco effect)。
部分原因很多人都已经知道,Costco故意经常更换商品位置,而且生鲜蔬果与各类熟食都在最后,消费者每一次的无意路过、正巧看到,都来自精心设计的好市多效应。
就拿密苏里州欧法伦(O'Fallon)的华生(Ann Watson)来说,2024年10月的一次Costco之旅,带回了她在好市多消费最高的商品,2万3000美元的超大SPA池。
虽然她本来只是要买点复活节礼物,但是看到SPA池后就移不开目光,因为她们负担不起后院建个泳池的费用,但是SPA池可以,所以她一点都不后悔。现在,值完夜班的37岁护士可以在SPA池里放松,三个小鬼还可以在夏日午后玩个尽兴。
USA Today说,全球1亿4000万名好市多会员应该都有过类似经验,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在Costco突然解放的事迹:「我昨天买了个300美元的苹果派」,或是本来只想买4.99美元烤鸡的,最后却载了一卡车的东西回家。
执行长瓦克瑞斯(Ron Vachris)曾经说过,好市多效应就是本来只打算花100元的,最后带走300元的商品。「Global Data Retail」的分析师桑德斯(Neil Saunders)非常同意,Costco effect让原本只想买日常用品的人,顺路看上其他的各类高价商品,而且这些东西的价格还明显要比其他家便宜到不买会心疼,难怪非食物商品能占到好市多营业额的25%。
桑德斯说,Costco深知如何挑起顾客的购买欲,而且买了还不会因为冲动购物而后悔,自然会一再上门。「冲动购物」(impulse purchase)意思是,完全没经过思考就买下某个商品,而且现在更为方便,「手一滑」就网购了。「BadCredit.org」的分析,18至43岁的占冲动购物的90%以上。
不过,北卡罗莱纳州阿什维尔(Asheville)61岁的Karen Morrison应该是个例外,虽然最近的Costco开车也要一小时,但是每次去,预备清单大概5至15项,回家时都会带回10到30样。虽然她们夫妻在2019年花了3000多美元买了浴缸,但是之后的新冠疫情,浴缸成了全家最重要的储水工具,「整整三周,冲马桶的水都靠它」。
圣荷西57岁的Natalia Stefanioutine说她和先生都是Costco的冲动会员,从家具到杯碗,家里的一切都来自好市多。原本计划好买150美元的东西,出来时两倍、三倍都经常发生,「感觉一刷会员卡就会启动魔咒」。
史塔克顿35岁的Cristal Hernandez也说,她们夫妻几乎每样东西都是来自好市多,包括轮胎,计划购物与冲动购物各占一半。她则说,「好市多的空调系统可能加了料,所以买个不停」。
USA Today指出,Costco对本则报导提及各点都未做回应。
虽然总统川普可能引爆关税战,但USA Today乐观预期,好市多(Costco)承受的压力不大,商品价格平均上涨11%,低于其他店家的25%至50%,而且收益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会员费。
但是Costco的主管不敢轻忽,财务长米勒其普(Gary Millerchip)认为,大环境会让消费者更加谨慎,虽然还是会买,但是都要花在刀口上。因此他指出,未来大额消费的件数会减少。好市多商品从平价的热狗到奢侈品金块,诱发消费者多买也不心疼。(好市多网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