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症忌随兴服药 运动助治疗
巴金森症是仅次于阿兹海默症的第二大脑神经退化疾病,医师指出,此症好发50至70岁,年纪愈大愈容易因脑部多巴胺减少而出现症状,年轻型个案往往因其他原因造成,例如感染引发脑炎后引发,临床也有30多岁罹病的个案。
台湾秀传医疗体系彰化院区神经内科首席主任巫锡霖指出,巴金森症患者脑部退化,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多巴胺是情绪和神经系统中的重要传令兵,影响外在动作,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缓、颤抖、走路姿态不稳等典型症状,也有人吃饭变慢、本来十分钟可以洗好澡,后来得花上半小时才能完成,穿衣服速度也变慢。
如何避免动作退化影响日常生活,是于巴金森症治疗的重点之一,巫锡霖指出,治疗非常重要,有机会将身体功能保留在病程早期的症状表现,维持与同龄人相同的生活品质。
巫锡霖说,药物有助于改善症状,最忌讳自行调整药量,影响体内药物浓度,用药遵从性也相当重要,不能吃一、两次药,自己判断有效就乱停药。
再来就是一定要运动,有些研究建议巴金森症患者打太极拳,巫锡霖建议,其实只要走路也好。别小看走路,只要持之以恒,天天走路,可训练步伐节奏,对巴金森氏症患者维持动作流畅,绝对有一定的帮助。
巫锡霖指出,如果到了药物难以控制的阶段,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深度脑部刺激术,透过植入细长的电极导线,产生电流控制调节脑内不正常活动讯息,借以改善动作障碍症状,减少高剂量药物的副作用。
另一种治疗方法则是「聚焦超音波」,又被称为神波刀、医萨刀等,改善动作障碍症状,减少高剂量药物的副作用。
上一篇
何雁诗抱罕病儿玩「自转挑战」 挨轰不顾危险
2025-05-10
下一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