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短评/解铃还须系铃人 化解印巴冲突 关键在莫迪

印度与巴基斯坦正被推向一场双方都不愿但无法避免的对峙。冲突的驱动因素不断增加,军事对抗的频率与强度也在上升。自1990年以来,双方的对峙呈现出明显的升级趋势。

即时短评/解铃还须系铃人 化解印巴冲突 关键在莫迪

巴基斯坦新闻网站曙光网(Dawn.com)经济记者Khurram Husain分析,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印度试图通过一种暴力的发展模式来解决其在被占领的喀什米尔地区的问题,这种模式是印度总理莫迪崛起的基础。

该模式诞生于2000年代初期,当时印度和巴基斯坦都经历了关键的发展。在纽约911恐攻事件前,巴基斯坦正逐渐被推向全球孤立,经济濒临崩溃。经历三轮债务重组,刚完成一项艰难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短期支援协议,导致失业率飙升和能源成本急剧上升。在那几年,除了进行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外,巴基斯坦没有其他的经济成长路径,即使对于拥有近乎绝对权力的独裁者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

然而,911事件一夜之间改变了这一切。巴基斯坦立即从一个国际弃儿变成了一个超级大国战争的前线国家,最终被授予「非北约主要盟友」的地位。大量资金涌入该国,加上巴黎俱乐部于2001年12月提供的慷慨债务重组条件,影响了总计125亿美元的债务,使总理穆沙拉夫政权能够将经济成长推至前所未有的水平,创造了一个经济泡沫,让更多人雨露均沾。

巴基斯坦命运的突然逆转对印度来说是严重的打击。在199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喀什米尔问题上陷入僵局,印度越来越受到占领地区起义(暴动)的困扰,而巴基斯坦则受到制裁和孤立的影响。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印控领喀什米尔的起义,并为该地区的武装分子提供训练和掩护。

2001年之前,印度对巴基斯坦实施的孤立政策终于开始见效,但911恐攻的发生彻底改变了这一切。这对印度外交政策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为了镇压被占领喀什米尔的起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希望对巴基斯坦的压力最终能使起义平息。然而,当巴基斯坦再次成为超级大国的宠儿,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国大党在1990年代的命运一直在下滑,到1990年代末期被印度人民党(BJP)取代。但在2004年,它在选举中取得了令人惊讶的胜利,并在2009年再次增加下议院的席位,恢复实力。

国大党在印度重新掌权,巴基斯坦的命运也发生逆转。正是在这个时候,莫迪在2002年古吉拉特邦骚乱中首次登上印度政治的大舞台,冷酷地利用社区仇恨和暴力作为夺取权力的工具。一旦掌权,莫迪推出了一种暴力发展模式,将联邦层面的寻租(rent-seeking)联盟与亿万富翁结合起来,并在基础设施项目大量公共支出,以促进港口、发电厂、豪华城市住宅开发等。这种发展模式依赖于有效地剥夺人们的土地,以进行大规模项目,高水平的政府支出,以及富裕精英、政党机构和印度政府机器之间的密切共生关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大党在如何重启印度成长方面束手无策,穆沙拉夫的增长泡沫也彻底破裂,巴基斯坦与美国的关系也日益紧张。随著巴基斯坦再次陷入911前的孤立状态,经济枯竭,国大党在2014年遭遇了有史以来最惊人的选举失败。那是莫迪的时代,他也将这种暴力发展模式作为其政党解决新德里长期喀什米尔问题的愿景。

这一愿景的两个核心理念在印度的政策对话中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年代初期。一是撤销印度宪法第370条赋予喀什米尔的特殊地位。二是摆脱印度河水条约的限制。完成这两项后,政府将能更好地利用公共资金启动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从而在喀什米尔内部选择胜利者和失败者。其想法是奖励那些与政府合作的人,打压那些不合作的人。

这些广泛的发展使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对峙呈现出不可避免的势头。莫迪的印度希望将喀什米尔变成自己的,不管喀什米尔居民的意愿如何。巴基斯坦决心阻止这一野心,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无法获胜,但也无法承受失败。印度总理莫迪标榜印度优先的强硬作风,在国内选举无往不利,却有损国际关系。(路透)

▼收听一洲焦点播客版(Podcast):

avatar

知识小能手 管理员

发布了:28941篇内容
查阅文章

发布评论

验证码

QQ交谈

在线咨询:QQ交谈

工作时间:每天9:00 - 18:00
若无特殊,节假日休息

我的微信